• 兑(卦五十八)
    ——邦交以和为贵  【原文】  (兑下兑上)兑(1):亨。利贞。  初九:和兑,吉。  九二:争兑(2),吉,悔亡。  六三:来兑(3),凶。  九四:商兑未宁(4),介疾有喜(5)。  九五:孚于剥(6),有厉。  上六:引兑(7)。  【注释】  (1)兑(yue)是本卦的标题。兑的意思是悦,高兴,愉快。全卦的内容主要是讲国与国之间的邦交。标题的“兑&rdquo
  • 涣(卦五十九)
    ——洪水可不可怕  【原文】  (坎下巽上)涣(1):亨(2),王假有庙。利涉大川。利贞。  初六;用拯马壮(3),吉。  九二:涣奔其机(4),悔亡。  六三:涣其躬,无悔。  六四:涣其群(5),元吉。涣有丘(6),匪夷所思(7)。  九五:涣汗其大号(8),涣王居(9),无咎。  上九:涣其应去选出(10),无咎。  【注释】  (1)涣是本卦的标题。涣的意思是洪水。全卦
  • 节(卦六十)
    ——倡导节俭和守礼节  【原文】  (兑下坎上)节(1):亨。苦节(2),不可贞。  初九:不出户庭,无咎。  九二;不出门庭,凶。  六三:不节若(3),则嗟若(4)。无咎。  六四:安节(5),亨。  九五:甘节(6),吉。往有尚(7)。  上六:苦节,贞凶,悔亡。  【注释】  (1)节是本卦的标题。节的意思是节制、节俭和礼节。全卦的内容讲礼节和节约。标题的“
  • 中孚(卦六十一)
    ——久已远去的仪式  【原文】  (兑下巽上)中孚(1):豚鱼吉(2)。利涉大川。利贞。初九:虞(3),吉。有它不燕(4)。九二:鹤鸣在阴(5),其子和之。我有好爵(6),吾与尔靡之(7)。六三:得敌(8),或鼓或罢(9),或泣或歌。六四:月几望,马匹亡。无咎。九五:有争挛如(10)。无咎。上九:翰音登于天(11)。贞凶。  【注释】  (1)中孚是本卦的标题。中争的意思是心中
  • 小过(卦六十二)
    ——开明通达的批评观  【原文】  (艮下震上)小过(1):亨,利贞。可小事(2),不可大事。飞鸟遗之音(1),不宜上,宜下。大吉。初六:飞鸟以凶(4)。六二:过其祖(5),遇其妣(6)。不及其君(7),遇其臣。无咎。九三;弗过,防之。从戕之(8)。凶。九四:无咎(9),弗过,遇之。往厉,必戒。勿用永贞(10)。六五:密云不雨,自我西郊。公弋(11),取彼在穴(12)。上六:弗
  • 既济(卦六十三)
    ——谁能说不济是祸  【原文】  (离下坎上)既济(1):亨,小利贞。初吉,终乱(2)。初九;曳其轮,濡其尾。无将。六二:妇丧其茀(3),勿逐,七日得。九三:高宗伐鬼方(4),三年克之。小人勿用。六四:繻有衣袽(5),终日戒(6)。九五:东邻杀牛,不如西邻之禴祭(7),实受其福。上六:儒其首,厉。  【注释】  (1)既济是本卦的标题。既的意思是已经,济的意思是渡水和成功、成就
  • 未济(卦六十四)
    ——谁能说既济是福  【原文】  (坎下离上)未济(1):亨。小狐讫济(2),儒其尾。无攸利。  初六:儒其尾,吝。  九二:曳其轮,贞吉。  六三:未济。征,凶。利涉大川。  九四:贞吉,悔亡。震用伐鬼方(3),三年,有赏于大国(4)。  六五:贞吉,无悔。君子之光(5),有孚,吉。  上九:有争于饮酒,无咎。濡其首,有争,失是(6)。  【注释】  (1)未济是本卦的标题。
  • 万物自天地始分
    【原文】  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(2)。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。方以类聚(3)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。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(4)。是故,刚柔相摩,八卦相荡(5)。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,日月运行,一寒一暑,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(6)。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(7)。易则易知,两则易从。易知则有亲,易从则有功。有亲则可久,有功则可大。可久则贤人之德,可大则肾人之业(8)。
  • 君子是上天的宠儿
    【原文】 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,而明吉凶。刚柔相推而生变化。是故,吉凶者,失得之象也。悔吝者,忧虞之象也(1)。变化者,进退之象也。刚柔者,昼夜之象也。六交之动,三极之道也(2)。是故,君子所居而安者,《易》之序也;所乐而玩者,爻之辞也(3)。是故,君子居则观其象,而玩其辞;动则观其变,而玩其占(4)。是以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。  【注释】  (1)忧虞:忧虑,忧惧。  (2)三极:指天、地、人三个方面
  • 《周易》能告诉我们什么
    【原文】  一阴一阳之谓道。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。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(1)。显诸仁,藏诸用,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,盛德大业至矣哉!富有之谓大业。日新之谓盛德。生生之谓易(2)。成象之谓乾。效法之谓坤。极数知来之谓占(3)。通变之谓事。阴阳不测之谓神。  【注释】  (1)鲜:少,这里指很少有人了解。  (2)日新:不断更新。生生:变化不止。  (3)极数:
  • 孔子对《周易》的个案分析
    【原文】 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(1),是故谓之象。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,而观其会通,以行其典礼,系辞焉,以断其吉凶,是故谓之交。言天下之至喷,而不可恶也(2);言天下之至动,而不可乱也。拟之而后言,议之而后动,拟议以成其变化。  “鸣鹤在阴,其子和之。我有好爵,吾与尔靡之。”子曰:“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,善则千里之外应之,况其逐者乎(3)?居其室
  • 言与意的矛盾
    【原文】  子曰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”然则圣人之意,其不可见乎?子日:“圣人立象以尽意,设卦以尽情伪(1),系辞焉以尽其言,变而通之以尽利,鼓之舞之以尽神”。乾坤,其《易》之蕴邪(2)?乾坤成列,而《易》立乎其中矣。乾坤毁,则无以见《易》。《易》不可见,则乾坤或几乎息矣。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(3),化而裁之谓之变,推而行之谓之通,举而错
  • 书籍相关
    《周易注》,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著。为历史上重要的《周易注》之一。唐太宗命孔颖达等修《五经正义》,其中《周易》选用王弼注,认为“唯魏世王辅嗣之注,独冠古今”。从此,王弼《周易注》作为官方定本而流传于世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说:“《易》本卜筮之书,故末派寝流于谶纬,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,遂能排击汉儒,自标新学。”  王弼在注《易》中,革除汉儒“
  • 四库提要
    《周易注》·十卷(浙江巡抚采进本)。  《上、下经》注及《略例》,魏王弼撰。《系辞传》、《说卦传》、《序卦传》、《杂卦传》注,晋韩康伯撰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以王、韩之书各著录,故《易注》作六卷,《略例》作一卷,《系辞注》作三卷。《旧唐书·经籍志》、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皆载弼注七卷,盖合《略例》计之。今本作十卷,则并韩书计之也。考王俭《七志》,已称弼《
  • 上经乾传卷一
    上经乾传卷一 乾  乾:元、亨、利、贞。  初九:潜龙勿用(1)。  (1)《文言》备矣。  九二: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(1)。  (1)出潜离隐,故曰“见龙”,处於地上,故曰“在田”。德施周普,居中不偏,虽非君位,君之德也。初则不彰,三则“乾乾”,四则“或跃”,上则过亢。“利见大人”
  • 上经需传卷二
    上经需传卷二 需  需:有孚,光亨贞吉,利涉大川。  《彖》曰:需,须也,险在前也。刚健而不陷,其义不困穷矣。“需有孚,光亨贞吉”,位乎天位,以正中也(1)。利涉大川,往有功也(2)。  (1)谓五也,位乎天位,用其中正,以此待物,需道毕矣,故“光亨贞吉”。 (2)乾德获进,往辄亨也。  《象》曰:云上於天,需,君子以饮食宴乐(1)。  (1)童蒙已发,
  • 上经随传卷三
    上经随传卷三 随  随:元亨,利贞,无咎。  《彖》曰:随,刚来而下柔,动而说,随。大亨贞无咎,而天下随时。随时之义大矣哉(1)!  (1)震刚而兑柔也,以刚下柔动而之说,乃得随也。为随而不大通,逆於时也。相随而不为利,正灾之道也。故大通利贞,乃得无咎也。为随而令大通利贞,得於时也。得时则天下随之矣。随之所施,唯在於时也。时异而不随,否之道也,故“随时之义大矣哉”!  《象》曰
  • 下经咸传卷四
    下经咸传卷四 咸  咸:亨,利贞,取女吉。  《彖》曰:咸,感也。柔上而刚下,二气感应以相与(1)。止而说(2),男下女(3),是以“亨,利贞”,“取女吉”也。天地感而万物化生(4),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。观其所感,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(5)。  (1)是以亨也。 (2)故“利贞”也。 (3)“取女吉”也。
  • 下经夬传卷五
    下经夬传卷五 夬  夬:扬于王庭,孚号有厉。告自邑,不利即戎。利有攸往(1)。  (1)夬与剥反者也。剥以柔变刚,至於刚几尽。夬以刚决柔,如剥之消刚。刚陨则君子道消,柔消则小人道陨。君子道消,则刚正之德不可得直道而用,刑罚之威不可得坦然而行。“扬于王庭”,其道公也。  《彖》曰:夬,决也,刚决柔也。健而说,决而和(1)。“扬于王庭”,柔乘五刚也(2)。&
  • 下经丰传卷六
    下经丰传卷六 丰  丰:亨,王假之(1)。勿忧,宜日中(2)。  (1)大而亨者,王之所至。 (2)丰之为义,阐弘微细,通夫隐滞者也,为天下之主,而令微隐者不亨,忧未已也,故至“丰亨”,乃得勿忧也。用夫丰亨不忧之德,宜处天中,以偏照者也,故曰“宜日中”也。  《彖》曰:丰,大也(1)。明以动,故丰。王假之,尚大也(2)。“勿忧,宜日中&rdq
  • 系辞上卷七
    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(1)。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(2)。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(3)。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(4)。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(5)。是故刚柔相摩(6),八卦相荡(7)。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。日月运行,一寒一暑。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(8)。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。易知则有亲,易从则有功(9)。有亲则可久,有功则可大(10)。可久则贤人之德,可大则贤人
  • 系辞下卷八
    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矣(1)。因而重之,爻在其中矣(2)。刚柔相推,变在其中矣。系辞焉而命之,动在其中矣(3)。吉凶悔吝者,生乎动者也(4)。刚柔者,立本者也。变通者,趣时者也(5)。吉凶者,贞胜者也(6)。天地之道,贞观者也(7)。日月之道,贞明者也。天下之动,贞夫一者也。夫乾,确然示人易矣。夫坤,隤然示人简矣(8)。爻也者,效此者也。象也者,像此者也。爻象动乎内(9),吉凶见乎外(10),功业见乎变
  • 说卦卷九
    说卦卷九 说卦第九  昔者圣人之作《易》也,幽赞於神明而生蓍(1),参天两地而倚数(2),观变於阴阳而立卦(3),发挥於刚柔而生爻(4),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,穷理尽性,以至於命(5)。  (1)幽,深也。赞,明也。蓍受命如向,不知所以然而然也。 (2)参,奇也。两,耦也。七、九阳数,六、八阴数。 (3)卦,象也。蓍,数也。卦则雷风相薄,山泽通气,拟象阴阳变化之体;蓍则错综天地参两之数,蓍极数以定象,卦
  • 附录一 王弼的性理《易》及其对朱熹的影响
    至迟自南朝宋代,至宋明之间,王弼《周易注》一直立于学官,这一权威注释,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漫长时期《易》学的发展和演变,也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漫长时期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,因而关于王弼《易》学与程朱《易》学之关系的研究,可说是《易》学史研究的关键。过去,有些学者也承认朱熹源于程颐,程颐源于王弼,而一旦具体讨论时,王、程之间便掺入了儒道之争,程朱之间便掺入了象数义理之争,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。由于这样的缘故,学界
  • 附录二 王弼哲学的方法论探究
    摘要:  本文探讨王弼在注易及注老之作中所显现的方法论观点,文中指出,王弼注老发挥了对于老子哲学中的抽象思辨的认识进路,将本体论哲学问题中的本体与事务间关系的抽象特征予以推进,极有贡献于中国哲学史的义理进程,但是对于价值哲学的本体论根据的探讨,却仍不能有效地从其抽象思辨的本体论哲学观点中推演出来,王弼以万物宗主的概念称说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范畴,取代了道与玄等概念,又以崇本息末的观念称说老子哲学的功夫主
  • 附录三 得象忘言、得意忘象
    ——王弼对象数的重新定位及其对治《易》路数的新体认  一、引言  自两汉时代起,研究和阐发《周易》经传成为一种专门之学,即易学。而易学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,逐渐形成了两个基本派别,即象数学派与义理学派(此外尚有一兼综象数与义理的中间派别)。如何对待象数与义理,如何在《易》的基本学说架构下给象数与义理分别进行定位,历来被视为判明象数学派与义理学派分际的主要依据。然而,一旦触及到易
  • 附录四 论王弼易学与老学的关系部
    摘要:本文通过检讨王弼以老解易,以《易》解易两种观点,认为王弼的老学与易学共同构成王弼的玄学。只有把二者联系起来,才能揭示王弼玄学的实质。  关键词:老学 易学 玄学  从王弼注释了儒家与道家最重要的经典《周易》与《老子》后,王弼易学与老学的关系就始终是学术史上有争议的一个问题。一个普遍性的看法是王弼以老解易。何晏、王弼的玄学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。时人管辂在评论何晏的易学时说:“夫入神者
  • 《子夏易传》序
    《子夏易传》一为二卷,一为十一卷。旧本题卜子夏(前507一?)撰。子夏姓卜名商,春秋末晋国温(今河南温县)人,孔子学生,为莒父宰。孔子死后,到魏国讲学,主张国君要学习《春秋》,吸取历史教训,宣扬“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”等观点’,李克、呈起都是其弟子,魏文侯也尊以为师,相传《诗》、《春秋》等儒家经典就是由他传授下来的。学术界历来主张,此书为后人伪撰,而托附于子夏名下,《
  • 易传提要
    臣等谨案子夏易传十一卷,旧本题卜子夏撰。案说,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书,其伪中生伪、至一至再而未已者,亦莫若是书。唐会要载开元七年诏:子夏易传,近无习者,令儒官详定。刘知几议曰:汉志,易有十三家,而无子夏作传者。至梁阮氏七录始有子夏易六卷,或云韩婴作,或云丁寛作。然据汉书韩易十二篇丁易八篇求其符合,事殊隳刺,必欲行用,深以为疑。司马贞议亦曰:按刘向七畧有子夏易传,但此书不行已久,今所存多失真本。荀朂中经簿
  • 卷一 周易上经乾传苐一
    乾下乾上  乾,元、亨、利、贞。彖曰: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,乃綂天。云行雨施,品物流形,大明终始,六位时成,时乘六龙以御天。乾道变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太和乃利贞。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。  乾始降气者也。始而通,终而济,保其正也,故綂万物而无外。夫天者,位也、质也。乾者,人也、精神也,有其人然后定其位,精神通明然后綂其质,故能云行雨施、生类继续。大明终始而分其六位,乘其隐见而得其变化,故得生成而性命正矣。是以
  • 卷二 周易上经泰传第二
    乾下坤上  泰,小往大来,吉,亨。彖曰:泰,小往大来,吉,亨。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。上下交而其志同也。内阳而外隂,内健而外顺,内君子而外小人,君子道长,小人道消也。  易者,象也,神之用也。故泰象于天地交,而万物生。上下交而人治成。阳内得时而隂外也。健发于内其道顺行于外。亲内君子,踈外小人,君子之长也。是以损削之道往,而丰大之道来,吉而通者也。  象曰:天地交泰,后以财成天地之道。辅相天地之宜,以左右
  • 卷三 周易上经噬嗑传第三
    震下离上  噬嗑,亨,利用狱。彖曰:颐中有物;曰噬嗑,噬嗑而亨。刚柔分,动而明,雷电合而章。柔得中而上行,虽不当位,利用狱也。  刚物在颐中,曰噬嗑。故噬而嗑之,其道乃通,刑以齐之者也。分刚于柔,分柔于刚,象交得其情也。动而明之义皆得于理也。雷震电照,威以明之,隐无不彰,果辨之也。柔上治之主也,虽不若刚徳,而运于无所用狱,而正之者也。  象曰:雷电噬嗑,先王以明罚敕法。雷震电照,震而后明得于情实也,先
  • 卷四 周易下经咸传第四
    艮下兑上  咸亨利贞,取女吉。彖曰:咸,感也。柔上而刚下,二气感应以相与,止而说,男下女,是以亨利贞,取女吉也。天地感而万物化生,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,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。  二气之相感应也,中无间也,故得万物变化乎其内,天气下降而地气上,济阳下阴而阴从阳也。止于所说,其利之正也,故取女以之吉也。而感应之道取焉,圣人无为与天地准,寂然虚中通天下之情,因其情而通天下之故,而咸得其治则天下和平矣
  • 卷五 周易下经夬传第五
    乾下兑上  夬,扬于王庭,孚号有厉,告自邑,不利即戎,利有攸往。彖曰:夬,决也,刚决柔也。健而说,决而和。扬于王庭,柔乘五刚也。孚号有厉,其危乃光也。告自邑不利,即戎所尚,乃穷也。利有攸往,刚长乃终也。  阳长终位而阴微也。君子在位,小人在野,健制而能悦之,不隐情也。刚决而能和之,不任力而刚不过中也。故显于王庭而民得治也。夫用九即吉于无首也,刚长即凶于用壮也。道之穷则不富矣,其危矣哉。信有危而思患,呻
  • 卷六 周易下经丰传第六
    离下震上  丰,亨。王假之,勿忧宜日中。彖曰:丰,大也。明以动,故丰。王假之,尚大也。勿忧宜日中,宜照天下也。日中则昃,月盈则食,天地盈虚,与时消息,而况于人乎。  夫明者,内含其照也。动而施之,乃丰也。明以时动,物伸其直,得尽其大生长之而遂成也。期盛之矣。丰之道者也,唯尚大而当之,故王能极之也。不失天下之情,则勿忧而旣治矣。日之明盛于中也,王宜照于天下也,则无微而不大也。过于中则忧,大斯盈,盈斯缺矣
  • 卷七 周易系辞上第七
    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卑髙以陈,贵贱位矣。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。方以类聚,物以羣分,吉凶生矣。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。是故刚柔相摩,八卦相荡。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。日月运行,一寒一暑。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。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。易知则有亲,易从则有功。有亲则可久,有功则可大。可久则贤人之德,可大则贤人之业。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。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。  天尊也
  • 卷八 周易系辞下第八
    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矣。因而重之,爻在其中矣。刚柔相推,变在其中矣。系辞焉,而命之动在其中矣。吉凶悔吝者生乎,动者也。刚柔者立本者也。变通者,趣时者也。吉凶者,贞胜者也。天地之道,贞观者也。日月之道,贞明者也。天下之动,贞夫一者也。夫乾确然示人易矣。夫坤隤然示人简矣。爻也者,效此者也。象也者,像此者也。爻象动乎内,吉凶见乎外。功业见乎变,圣人之情见乎辞。  刚柔相推,而八卦成矣。八卦既列,象在其中矣。天
  • 卷九 周易说卦传第九
   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。幽賛于神明而生蓍,参天两地而倚数,观变于隂阳而立卦。发挥于刚柔而生爻,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。穷理尽性以至于命,昔者圣人之作易也。将以顺性命之理,是以立天之道,曰隂与阳。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。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。兼三才而两之,故易六画而成卦。分隂分阳,迭用柔刚,故易六位而成。章天地定位,山泽通气,雷风相薄,水火不相射,八卦相错数。往者顺知,来者逆是。故易逆数也。雷以动之,风以散之,雨以润之
  • 卷十 周易序卦传第十
   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。盈天地之间者,唯万物,故受之以屯。屯者,盈也。屯者,物之始生也。物生必蒙,故受之以蒙。蒙者,蒙也,物之稺也。物稺不可不养也,故受之以需。需者,饮食之道也。饮食必有讼,故受之以讼。讼必有众起,故受之以师。师者,众也。众必有所比,故受之以比。比者,比也。比必有所畜,故受之以小畜。物畜然后有礼,故受之以履。履而泰,然后安,故受之以泰。泰者,通也。物不可以终通,故受之以否。物不可以终否,故
  • 卷十一 周易杂卦传第十一
    乾刚坤柔,比乐师忧,临观之义,或与或求。屯见而不失其居,蒙杂而着。震,起也。艮,止也。损,益,盛衰之始也。大畜,时也。无妄,灾也。萃聚而升不来也。谦轻而豫怠也。噬嗑,食也。贲,无色也。兊见而巽伏也。随,无故也,蛊则饬也。剥烂也。复反也。晋昼也。明夷诛也。井通而困相遇也。咸速也。恒久也。涣离也。节止也。解缓也。蹇难也。睽外也。家人内也。否泰反其类也。大壮则止,遯则退也。大有众也。同人亲也。革去故也。鼎取
  • 关于西汉孟喜古文易的再探讨
    赵秋成  班固(A.D.32~A.D.92) 《汉书·艺文志》云:“昔仲尼没而微言绝.七十子丧而大义乖,故《春秋》分为五, 《诗》分为四, 《易》有数家之传.(《儒林传》言:‘刘向校书考《易》说,以为诸家皆祖田何、杨叔、丁将军,大谊略同,唯京氏为异党,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,托之孟氏,不相与同。’)战国纵横,真伪分争,诸子之言,纷然肴乱.至秦患之,乃焚灭文
  • 子夏易学初探
    刘彬  据《隋书·经籍志》和唐人李鼎祚《周易集解》记载,孔子弟子卜商卜子夏传《易》,《七略》《中经簿》《七录》《隋书·经籍志》《经典释文》等载有子夏易学着作《子夏易传》。由于《七略》“《易传》子夏,韩氏婴也”记载的歧义性,以及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不载《子夏易传》,遂有人怀疑子夏传《易》,认为《子夏易传》的作者不是卜商,而是汉人韩婴。《子夏易
共有1238条信息27/27首页上一页12...24252627

星座查询

情侣速配

性格解读